更多服务
乌兰察布市多举措推进农牧民工就业
日期:2023-05-18 浏览


就业是民生之本,也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,乌兰察布市坚持把农牧民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,不断拓宽就业渠道、扩大就业规模、提高收入水平。

就地就近就业成效更加显著

今年以来,乌兰察布市聚焦“五大任务”,大力发展“五大经济”,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,实现扩大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。

释放政策红利,持续稳定和扩大就业,突出对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、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稳岗位稳就业的支持,预计年内,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500人,失业人员再就业3900人,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300人。

落实好《乌兰察布市促进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(试行)》,强化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服务,支持多渠道、多形态就业,并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,进一步加大创业培训、创业担保贷款、创业服务和政策支持力度,营造更加浓厚创新创业氛围。截至目前,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99万元,开展创业培训591人次。

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和零工市场建设,及时发布零工信息,今年11个旗县市区分别建成1个线下零工市场,同时积极建设、推广和应用乌兰察布网约零工市场平台,在苏木乡镇、街道社区建设“零工驿站”,线上线下同步推送就业岗位信息,促进各类重点群体灵活就业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建成线上线下零工市场7处(线下6处),线上零工市场实名认证注册1100多人,累计提供1.6万余次劳动就业机会。

在推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中,强化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就业对接,适当对农牧民工提高薪资比例。截至目前,全市以工代赈项目投入资金2122万元,吸纳农牧民工就业539人,发放劳务报酬551万元。

跨区域转移就业更加有序

在卓资县易地搬迁安置小区,郑果娥是易地搬迁群众,她年龄偏大、文化程度较低,还需要在家照顾小孩,无法实现外出转移就业。在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公共就业服务窗口了解到,帮扶车间建在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内,她通过应聘顺利实现了“家门口”就业。

结合地区实际,乌兰察布市进一步健全农牧民转移就业服务体系,持续完善个人跨区域务工就业、企业吸纳就业、个人自主创业、灵活就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,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。进一步发挥我市驻呼市、包头、鄂尔多斯等地外出人员综合服务中心的作用,提升外出务工人员就业能力、健全跨区域就业服务机制、持续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工作等服务,实现我市外出务工人员“出得去、留得下、稳得住”的目标。目前,全市在呼市、包头市务工人数累计60多万人,外出人员主要从事建筑工、保安、保洁等服务类岗位。

市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李卫东介绍,乌兰察布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,通过企业吸纳就业、建设零工市场、打造劳务输出品牌等方式,实现有序有组织转移就业。截至4月底,全市农牧民转移就业28.8万人,转移6个月以上24.8万人,转移就业人数和劳务收入总体势头良好。

职业技能培训更加精准

提升技能是实现就业的关键。为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,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,乌兰察布市积极开展“技能内蒙古行动”。一是加大对脱贫人员、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员和转移就业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,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;二是大力开展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的技能培训;三是组织返乡农牧民工开展就业创业培训,促进农牧民工就近就业创业;四是助力乡村振兴,积极推进乡村牧区本土人才技能培训,培养一批农村牧区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。

通过把农牧民工、脱贫人口培训意愿与市场需求、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,突出开展好有针对性、实用性的技能培训,进一步提升了培训后就业率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培训农牧民工和脱贫人口2245人,实现了边培训、边就业、边增收。

劳务品牌带动就业效应更加凸显

好的劳务品牌就是好的“就业名片”,不断提升劳务品牌的内在价值,是农牧民工稳定就业、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。

“丰镇月饼”“化德羊绒絮片缝纫工”“乌兰美健康服务”……这些劳务品牌是依托我市独特的文化传统、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,已经成为口口相传的“金”字招牌,也是促进农牧民就业的重要举措。截至目前,我市成功申报3个自治区级劳务品牌,年均带动就业人数约1.45万人,年均劳务收入3.1亿元左右。

“乌兰察布经济发展结构更趋合理,市场空间大。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,为稳就业提供了坚实支撑,我们有底气、有信心保持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。”市人社局党组书记、局长云雪艳表示,要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,各方面政策要围绕促进就业来综合发力,不断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。





内蒙古人才网